游客发表
第二段便已经说明,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不仅是主观的境界,天地万物与人本来是一体,在存在上即原只一体,这种一体是基于气的存在的一体性。
但是当一个道德上的恶人为其情人去世而殉情时,这种行为并不具有道德价值,这里起作用的完全是情谊动机。实际上,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谊行为的动机一般都是混杂的,既有情谊动机,也有偏向性的道德动机。
这里道德动机与非道德动机的区分是从康德意义上讲的。无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朋友的,比如说图这个人的关系与照看,或者是图这个人的钱,这些都只是其友谊的开始起因。这正是情谊本身要求自发性情感导致的。诸种反驳的核心是这样一种二难困境:情谊要求偏向性,而后果主义既无法否定情谊对于个人生活有着重要意义,也不能放弃不偏不倚要求,因此二者是难以相容的。当做个某个的动机是职责或义务时,比如说我们出于正义举报官员的贪污腐败,我们认为这里的动机就是道德动机。
其基本思想是:我们普通人都有同情心,都可以去帮助他人。张三赡养父母,因为当地人特别讲究孝道,对于不孝顺有着各种各样的惩罚。知然后才了解未知,正因为无知才会求知。
考虑到老子生逢乱世,侯王汲汲然以争夺天下为事,老子的主张有其明显的针对性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大体上说,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对自然界持一种坦诚信任的态度,这表现在他们的知识理论是一种温和的、相对保守的可知论。(第四十八章)可见,老子主张无为,并非消极退避,而是追求更大的作为,即无为而无不为。
(第二十一章)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。及其有形、有名之时,则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,为其母也。
(海德格尔,2000年,第137-138、126页)事实上,巴门尼德早就指出:你无法认识非存在(这是不可行的),也不能指出非存在。虽少恃其所不知,而后知天之所为也。在这一点上,《老子》第十一章讲得非常透彻: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圣人怀之,众人辩之以相示也。
因为无根本无可名状,所以只能强字之曰‘道,强为之名曰‘大。从这样一种认识理论和认识方式出发,无代表的是人未知的世界,同时也是整全和无限的世界。这种认识论在西方被称为视域论(perspectivism)。惟道无所不在,虽超乎无物之先,然亦未尝不在乎有物之后,故在无为无而未尝滞于无,在有为有而未尝局于有。
这就是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(第四十章)的道理。真常者指其无之实而玄妙则赞其常之无也。
老子对道即无有大量的描摹: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(第四十一章)庄子在这一方面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发挥,强调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小知不如大知,小年不如大年(《逍遥游》),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
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正如上文所言,在老子看来,人的知识与作为虽然有其不得已的一面,但人的任何一种知识与行为都意味着对道即无的偏离。陈景元引用《庄子》对此进行了如下的解释:庄子曰: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。与视域一样,尼采认为,拟人原本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基本特点,但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一直试图回避或者掩饰的事实,其目的则是追求或者伪装知识的客观性、绝对性和普遍性。(第五十五章)至人无己(《逍遥游》),就是彻底地忘我。
也就是说,他们相信人可以从已知推及未知,也相信知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;但与此同时,他们又一再强调这种从已知推及未知的方法的有限性。明代焦竑也说:天下之物生于有,所谓有名万物之母是已;有生于无,所谓无名,天地之始是已。
但是,可能由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,近代以来人们一般倾向于从最后一个方面,既作为有的对立面的角度对无加以理解,从而大大局限了老子思想的意义空间。(《知北游》)能够使有形者显现、并使人能够说明和描述的乃是无形者,亦即无,所谓的不当名之物。
(第二十七章)因为它们都是自然而非人为的结果。(第五十六章)这并不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伟大谦逊而是人类认识不可超越的困境。
这种知识是我的知识,而非某种超验的、或者客观的、永恒的知识。况且其分也,成也;其成也,毁也。(同上)概言之,就是知其有,守其无,如此才能常德不离。这在后来成为道家的一门养生功夫,但在最初,却是老子提出的回到整全,也就是无的根本途径: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抟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爱国治民,能无为乎?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(第十章)要而言之,它要求人们忘掉知识、忘掉自我,回到无知无识的状态。
庄子亦称之为心斋: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。(同上) 中国传统认识论第二个方面的特点,就是强调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互动,在西方哲学中被称为拟人论(anthropomorphism),即从人的角度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以人为原型、并且为了人的目的来认识自然。
当然只有圣人,才能离其所知,而执守于未知,用其光,复归其明(第五十二章),见素抱朴(第十九章)、复归于婴儿。(第五十六章)庄子也借黄帝之口说:无思无虑始知道,无处无服始安道,无从无道始得道。
(《齐物论》)王弼也说: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。(《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》,见《中华道藏》第九册,第379页)这段话应该是符合老子基本思想的。
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因此,分也者,有不分也;辩也者,有不辩也。他表示: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(第三十七章) 结 论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,如海德格尔所说:古代形而上学所把捉的无的含义是不存在者,当然他接下来又说:这个不存在者亦即无形的质料,这种质料不能把自身构成为一个有形、因而呈现出某种外观([爱多斯、形式])的存在者。
道之所以亏,爱之所以成。庄子对此有明确的体认。
老子用婴儿来比拟这种浑然无我的状态: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无仪可仿,无数可数,故老氏易其名而命以为无也。
(《知北游》)万物来自于无又回归于无。希望本文的研究,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老子思想的原貌,而且也能够在此基础上,通过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反观,厘清后者与中国哲学、特别是老子哲学不同的一些基本特点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